陈景润

[chén jǐng rùn]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
陈景润于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四中任教;1954年任厦门大学资料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2] [13] [18]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 [1]
中文名
陈景润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
193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19日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青年陈景润
1933海颈年5月2漏腊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
194拘欠束8年2月入读于福州英华中学钻白晚。
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整犁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四中任教。
1954年任厦门大嘱奔企学资料员。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交流学习船朽漏盼。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浆汗良。
1981年参加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
1996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2] [13] [18]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陈景润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研究中证明了:①、每个大偶数可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②、设D(N)是N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法个数,证明了对充分大偶数N有D(N)<7.8342C(N)/(lnN)2;陈景润于1973年发表的(1+2)的详细证明,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许多研究结果是国际上最好的。 [10]
陈景润提出并且实现了一种新的加权筛法。在他的加权筛法中出现一个和式Ω,通常的邦别里-维诺格拉多夫均值定理无法对Ω中出现的余项给出合适的估计。在和式Ω的估计中,陈景润把估计某种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转化为计算另一种集合中元素个数的问题。这个思想加强了筛法的威力,被国际数学界称为转换原理(Switching Principle)。 [10]
陈景润在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及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等研究中,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 [10]
  • 学术论著
陈景润
据2022年12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 陈景润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4部,其代表著作有《初等数论》《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组合数学简介》等。 [10]
  • 科研奖励
据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陈景润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1]
时间
获奖项目
奖励名称
1978年
-
全国大会奖 [12] [26]
1982年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1]
  • 学术交流
时间
学术活动名称
举办地
1956年8月
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 [13]
北京

人才培养

  • 编著教材
陈景润
陈景润编著了《组合数学》教材。 [14]
  • 培养成果
陈景润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王天泽 [5],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明尧等。 [28]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78年
先进工作者 [17]
全国科学大会组委会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
国务院
1993年
1994年
2009年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5]
-
2018年
改革先锋奖章 [8]
2019年
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

社会任职

播报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75年1月—1978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0-11]
1978年3月—1983年6月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厦门大学职教授 [6]
-
《数学研究》编委 [6]
-
数学学报》主编 [10]
-
数学季刊》主编 [10]
-
贵州民族学院职教授 [10]
-
河南大学兼职教授 [10]
-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10]
-
青岛大学兼职教授 [10]
-
华中工学院兼职教授 [10]
-
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0]

个人生活

播报
编辑
  • 家世背景
陈景润与妻子由昆合影
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是一名邮政局职员,其母亲于1947年即过世。陈景润的父亲收入低微,加之家庭人口较多,故家境贫 [13]。陈景润兄弟姐妹共4人,他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16]
  • 婚姻家庭
1980年,陈景润与由昆结婚,两人育有一个儿子陈由伟 [13]
  • 刻苦钻研
陈景润
20世纪50、60年代,清晨,陈景润从食堂打一壶开水,买几个馒头和一点小菜,回到他那6平方米的小屋(那时大家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他收听对外英语广播,然后又干到深夜。有时停电,他就点着煤油灯看书。走进他的房间,除了见到一张木床、一个课桌、一把木椅,余下的就全是一堆一堆的草稿纸。他不看电影,不聊天,全部生活就是研究数学。 [29]
  • 带病工作
陈景润很早就疾病缠身,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也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医生给他扎针,他不让往右手扎,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同志们去医院探望,都劝他暂时放一放手头的工作,他总是摇摇头。到了生命的后期,他已不能握笔,不能清晰地发声,但他们用手势和含糊的语言,跟他的学生探讨数学问题。 [29]
  • 捐献遗体
1996年3月19日,年仅63岁的陈景润逝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陈景润的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30]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陈景润
“陈景润是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新华网 [4]
“陈景润是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位杰出人才,是数论前沿领域国际瞩目的一流数学家。”(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士评) [5]
“陈景润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对数学贡献很大。”(数学家王诗宬院士) [5]
“陈景润是厦门大学的杰出校友,是厦门大学永远的骄傲,陈景润这座科学精神的丰碑是是永远巍巍屹立的,是不可超越的。”(时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评) [5]
“陈景润是中国数论学派的主要人物,他是华罗庚在数论方面的传人,他对数学是有重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历史上留有痕迹。”(数学家王元评) [5]
“陈景润数学奇才,他有着传奇的人生和不朽的业绩,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党史博采》评) [15]
“陈景润是他所处时代中最伟大的数学家(perhaps the most prodigious mathematician of his time)。”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PubMed数据库评) [27]

人物纪念

播报
编辑
  • 行星命名
陈景润
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
  • 计划命名
“陈景润未来之星计划”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于2008年出台的以陈景润名字命名的人才选拔资助计划,该计划针对30岁以下的人才给予特殊待遇,每年选拔3到6人,资助三年,减少后顾之忧,能够专心从事科学研究。 [3]
  • 竖立雕像
陈景润塑像
2006年4月4日,陈景润铜像落成仪式在厦门大学海韵园举行。陈景润铜像竖立在数学系新办公大楼前,铜像比真人略大1/5,陈景润坐着,双手抱膝,脸上带着微笑。立在铜像旁的背景是陈景润的手稿,灰白色字体是一封家书,金色字体是他研究课题的部分草稿 [22]
2010年10月3日,陈景润塑像揭幕仪式在福建三明第一中学举行,陈景润塑像是由三明一中100多名80届高中校友共同捐赠。 [24]
2013年10月,陈景润80周年诞辰纪念会及铜像揭幕仪式在福州举行。陈景润铜像位于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名人雕塑园内。陈景润曾经就读的福建师大附中和福州第九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内,都有竖有他的铜像。 [23]
  • 纪念邮票
陈景润纪念邮票
中国邮政自1988年开始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截至2022年9月,共发行了九组,有38位科学家入选。2020年陈景润入选第八组纪念邮票。 [19-20]
  • 影视原型
2003年1月23日,13集长篇电视连续剧《陈景润》在福州市温泉大饭店举行了首映式。该剧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陈景润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把他一生坚忍不拔痴迷数学和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以及他宽容、善良的性格真实地展现给观众。 [7]
  • 话剧原型
陈景润
厦门大学大型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于2019年4月10日和11日在思明校区建南大会堂连演两场。该剧以陈景润为原型,以他在厦门大学的学习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的科研经历为题材,讲述了他如何克服自身困难和时代困境,逐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故事。话剧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刻画了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中敢于质疑、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高尚品格和执着追求。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