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

[dá ·fēn qí]
意大利博学家,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
展开2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1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 [35],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 [36](又称“美术三杰 [37])。
达·芬奇生于托斯卡纳芬奇镇,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约1470年进入韦罗基奥工作室学习,逐步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同时是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后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资助,在1472年成为画师,并加入行会。1482年应聘到米兰公国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受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礼遇。1519年在法国昂布瓦斯病逝。 [35]
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全才,被现代学者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62-63]。他最大的成就在绘画领域,其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绘画理论方面,他把解剖透视明暗构图等零碎的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对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方面,他提出了不少创造性见解;在军事、水利、土木、机械工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设想和发现。其代表作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圣母子与圣安娜》《自画像》等。另著有《绘画论》及有大量的草图速写及有关自然科学工程等的手稿存世。 [35]
中文名
列奥纳多·达·芬奇
外文名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
别    名
达·芬奇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 [12](全名)
国    籍
意大利
民    族
意大利人
出生地
托斯卡纳-芬奇镇
出生日期
1452年4月23日(公历4月23日)
逝世日期
1519年5月2日
职    业
画家、工程师、科学家等
主要成就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创作了诸多精湛的绘画作品
信    仰
天主教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出身与童年

位于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比萨共和国之间的芬奇镇 [39]
儒略历1452年的4月15日(公历4月23日),在夜幕降临三个小时后,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中部芬奇镇上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中 [25]。当时这个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达·芬奇的父亲叫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大行会的会员和世袭公证人,当地有名的律师,因此十分富有;母亲卡泰丽娜(一译卡特琳娜 [39],Caterina di lippo)是一个纯朴的农妇。 [21]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 [1]
达·芬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姓,他的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da Vinci”是指他的出生地芬奇镇,“ser”表明他的父亲是一个绅士。 [3]“Leonardo”(列奥纳多)才是他的名字。 [1]
皮耶罗一生经历了4次婚姻,前3位妻子均早逝,只有第4位妻子在他之后去世。皮尔诺的4位妻子给他生了16个孩子,加上达·芬奇,他一共生有17个孩子,其中数位夭折。达·芬奇出生后,先由母亲卡泰丽娜哺育。因为他的名字首次出现在祖父1457年的纳税单上,一般推测卡泰丽娜养育他至5岁。但是,卡泰丽娜生下达·芬奇的次年就出嫁了,而且很快生育,因此达·芬奇也可能1岁左右就到了祖父家。根据非常少的文献记载,达·芬奇在祖父母和一个叔叔Francesco的抚养下,在芬奇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1]这时,皮耶罗和名叫Alb想良iera的16岁女孩结了婚。 [21]Albiera喜爱达·芬奇,但去世得很早。达·芬奇16岁时,他的父亲和20岁的Francesca Lanfredini结婚。直到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结婚后,达·芬奇的父亲才有了合法的子嗣。

六年学徒时期

达·芬奇的童年已成历史疑案。但可以知道,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21]达·芬奇爱好绘画和玩弄粘土,时常到街上去写生,邻居们都称赞他是小画家。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兼画家乔尔乔·瓦萨里,记述了一个当地的农民做了一个盾牌,请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在盾牌上作画。达·芬奇在上面画了一个吐着火舌的怪兽。这张画栩栩如生 [39],皮耶罗便把它卖给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中介,艺术中介又把这幅画卖给了米兰的公爵。然后皮耶罗才用转让这幅画赚的钱给那个农夫买了一个新盾牌,上面绘有一个被箭穿过的红心。
达·芬奇没有正式地学过拉丁语几何体市禁和数学。后来,他记录了自己小时候的两次小意外。一次是,有一只鸟在他的摇篮上空盘旋,它尾巴上的羽毛扫到了他的脸。还有一次,他在山里探索时发现了一个洞穴,虽然害怕里面会藏有怪兽,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后还是进去一探究竟。
有一次,皮耶罗看到达·芬奇在一块木板上画着一些蝙蝠、蝴蝶、蚱蜢之类的小动物,觉得有些象样,就把他画的一些素描拿给自己的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品评。韦罗基奥看后非常满意,表示愿意收他为徒弟。于是,1466年当达·芬奇14岁时,就进入佛罗伦萨韦罗基奥的画坊,专门学习绘画。 [21]
那时,佛罗伦萨在意大利是资本主义成长比较迅速的城市,各种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潮和艺术流派十分活跃。而韦罗基奥的画坊又是佛罗伦萨主要的艺术中心,提倡在认真研究数学、透视和解剖方面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艺术实践;运用精细的描绘方法清晰地表现绘画对象;并灌输热爱自然的思想。韦罗基奥的画坊也是进步学者、艺术家常常聚会的地方。达·芬奇在此整整苦学十年,不但在艺术和科学知识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学习和训练,为他此后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还结识了一批艺术家、学者,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促使他也积极投入到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中去。 [21]
青年时代的达·芬奇思想逐渐成熟,对中世纪的封建统治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痛斥封建统治者的“骄横是无拘束的”,“当他们的肚皮塞得饱饱的时候,他们就要去满足他们的邪欲,要把死亡、痛苦、劳役、恐怖和流放分配给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面对着人世间的种种不平,他喊出了郁积心中的愤慨:“啊,疏忽的大自然!你为什么这样偏心,对于你的某些儿女是慈祥的生母,对于你的另一些儿女却是顶酷毒无情的庶母?我看到你的儿女们做了旁人的奴隶,没有得到一点好处,替他们服劳役不但得不到报酬,而且受到最严酷的惩罚。他们都永远在消耗他们的生命,替他们的压迫者服劳役。”他渴求真理,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认为“人类的奇迹”将会“在黑暗中看到最光辉的东西”。 [21]
《基督受洗》左下的小天使为达·芬奇所绘 [39]
这时期,达·芬奇认真地学习绘画和雕刻,专心致志地研究各种表现技巧。他描绘自己喜爱的人物、风景、植物和动物的姿态,努力用自己画笔描绘出大自然的真善美。他画了许多素描和油画。早在学徒期间,达·芬奇已经崭露头角,1472年,当他20岁时,他的名字两次载入佛罗伦萨画家协会的红簿子上。说明他作为一个画家的地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当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 [21]
现存达·芬奇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他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点自由构思外,这幅画的场景都是达·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视画法来构思的。后来位于欧利维特峰的圣巴托罗梅欧修道院还订购了这幅作品。稍后创作的《吉内薇拉·班琪》,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
达·芬奇是韦罗基奥的工作室里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据说韦罗基奥被列奥纳多的作品折服,从此不再作画,将全部精力集中在雕塑上。 [39]

独立创作之始

1477年,达·芬奇结束学徒生涯。1480年,他在自己的住所独立开设画坊。同时,他的父亲也为他在当时佛罗伦萨的僭主洛伦佐·德·美第奇的宫廷里找到了工作。这段时间,他还创作了《拈花圣母》《三博士朝圣》等作品。 [21]
《三博士朝圣》构图稿 [14]
1481年创作的《三博士朝圣》是达·芬奇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标志性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达·芬奇和前代画家不同,以前的画家研究解剖学只注重涉及正确描绘人体所需的知识,仅仅注意人眼所能看到的骨胳和肌肉的知识,而达·芬奇却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人体,深入到内部器官构造。他为了研究明暗问题而研究光学;为了研究运动问题而研究力学;为了改变以前画家不重视绘画背景构图的偏向,他由研究花木进而研究植物学;为了研究地形,他就去研究地质学;为了掌握绘画的色彩调配,他多次到药剂师的实验室观察学习;为了正确把握绘画的比例,他又研究了数学。达·芬奇把绘画艺术和科研密切结合起来,并且终身信守不谕。他真是一个“科学的画家”。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奋斗目标,就是要“成为认识自然和模仿(改造)自然的巨匠”。 [21]

第一米兰时期

  • 公爵的御用画师兼工程师
达·芬奇 [14]
达·芬奇对于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专制统治和骄奢生活深怀不满,而洛伦佐对他也颇为冷落。于是,达·芬奇向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去信自荐,表示愿意为他效劳。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收到信后,邀请他前来米兰。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公国 [21]达·芬奇在米兰拥有“公爵的御用画师兼工程师”的职衔,并被委以重任,要承担包括绘制肖像画,为宫廷节日庆典和表演设计布景和服装,创作城市雕塑,为军事建筑、狼迁厚城防工事和机械工程提供建议在内的多项工作。列奥纳多十分重视自己的新角色,并且感激它带给自己的追求各种兴趣的自由。 [42]
  • 绘画创作
达·芬奇在米兰前后居住了17年。 [21]在此期间,他的绘画技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2]
在居住于米兰的17年间,列奥纳多创作了无数幅素描,内容包括建筑物、植物、人物以及解剖图、机械图、数学图表,几乎是他所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在这些画中,既有仓促完成的速写,也有详细的图解。约7000页插图笔记被保存了下来,但是还有数千页笔记遗失了。 [44]
这时期,由于宫廷琐事繁多,加上达·芬奇对艺术无止境地追求完善无缺的性格,使他没有创作出多少完整的艺术品。但在这些不多的作品中,却也产生了名垂千古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岩间圣母》和《最后的晚餐》这两幅画。 [21]
《岩间圣母》画于1483年至1494年之间,描绘了圣母玛丽亚基督施洗约翰天使四个人物。达·芬奇完全摆脱了《圣经》和宗教教义的束缚,用一种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去处理这个宗教题材。他采取三角形的构图原则,把施洗约翰和基督画成两个充满生命力的正在玩耍的天真孩子,把坐在中间的玛丽亚画得宛如一位慈祥而幸福的母亲,而天使描绘得就象人间姿色绝伦的少女。他们正在幽僻的岩间避难,暂时度过他们温暖亲热的时光。这幅画是达·芬奇成熟期的最完整作品之一。 [21]
《最后的晚餐》(1495-1498间) [14]
《最后的晚餐》创作于1495年至1498年间,是达·芬奇绘画生涯中尺寸最大、最具抱负的油画作品。 [14] [52]这是他替米兰圣玛丽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画的壁画,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的场面。 [21]它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势,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53]
《抱银鼠的女子》(1491) [14]
15世纪末期,为米兰公爵卢多维科·腿设订朵斯福尔扎的情妇切奇利娅·加莱拉尼创作了《抱银鼠的女子》。 [14]《抱银鼠的女子》是达·芬奇杰出的肖像画作品,体现了深厚的写实功力。这幅精美的肖像画,画面人物气质高贵沉静,女郎怀抱的白貂毛色光润,栩栩如生,充满朝气,充分体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而形态逼真的白貂使画面生动了起来。这幅肖像画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明暗的处理,画家运用光线和阴影衬托出切奇莉亚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脸庞。形神兼备,使得这幅肖像画得到世人的推崇。
  • 军事和公共工程
在米兰,列奥纳多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公共纪念碑和军事工程。他在这两项工作中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当时,时局混乱,意大利各城邦之间不断发生内战,而这些城邦同时又被卷进了法国和西班兆愚牙的战争之中。 [46]
14世纪,火药已经被引入欧洲,列奥纳多意识到这将对战事的进展产生影响。他设计了多种武器,包括多管炮、手枪击发装置、装有尾翼的流线型导弹,以及能够充分发挥大炮优势的堡垒。他还设计了各种并非用于军事目的的机械装置,例如起重机、切削刀具、机械织布机,以及金属丝制造设备。 [46]
达·芬奇初到米兰时,受命为公爵已故的父亲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制作骑马巨像。他断断续续地创作了12年之久,直到1493年才完成这尊高22英尺(6.7米)的全尺寸泥塑模型,而没有铸成青铜像(青铜被征调去铸造大炮)。后来,这个泥塑模型在1499年被入侵的法国军队当作箭靶子射坏。 [21] [46]
达·芬奇军事器械草图图册参考资料 [46]

辗转多地

1499年,伴随意大利战争的进行,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的军队入侵米兰。为躲避战乱,达·芬奇在曼图亚虹局挨和威尼斯等地旅游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 [21]
《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此时,他继续自己的科学工作,埋头于“几何学的研究和数学的实验”。他常同著名数学家路加·巴乔利交往,并为后者的数学名著《神圣的比例》设计了60幅数学图解,发表时附在书后。达·芬奇沉浸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艺术创作较少,只画了一些带有圣母、耶稣、施洗约翰的素描草图。如他开始为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参见词条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他向市民展出该图的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人们争先恐后地赶来观看“莱奥纳多的奇迹”。 [21]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53]在威尼斯,他还给城市管理委员会提供了一些军事防御方面的建议。 [52]
由于生活困窘,达·芬奇于1502年再次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罗马尼阿,受雇于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儿子恺撒·博尔吉亚公爵。他为博尔吉亚筑城,进行了许多工程建设。同时研究数学以及空气、水波的运动,设计搬运葡萄的特殊方法。达·芬奇受雇前去测量教皇的土地,并在意大利中部游览了一番,在此期间绘制了多幅地图。他给经过的城镇都画了精确的鸟瞰图,这些图画比同时期的其他任何一幅地图都更加详细和准确 [57]。可是,博尔吉亚不过把达·芬奇当作霸祝颈一个军事技师使用,要他随军远征,过着风餐露宿、动荡不定的生活。年过半百的达·芬奇很不习惯,不久便毅然离去。 [21]
1503年3月,他再次回到佛罗伦萨。他受命在该市的佛基奥宫(旧宫)为大会议厅创作壁画《安加利之战》。安加利之战是1440年佛罗伦萨与威尼斯联军战胜米兰公爵维斯康提军队的一次战争。达·芬奇在画面上只刻划了残酷的厮杀场面:四个骑兵正在争夺一面军旗,挥刀相砍;战马脚下,两个战士正在血泊中拚死博斗;在右边,出现另一个用盾牌遮着身体的战士。人物的面目个个狰狞可怕。这样的构图揭露了战争的残暴和恐怖,艺术地反映了达·芬奇对封建统洪弃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不义战争的鲜明态度,他始终认为这种战争是“最野蛮的荒谬行为”。因这幅画得不到当权者的赞许,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所以没有完成。后人只能从他为准备这幅壁画而作的草图以及其他画家对这画的素描临摹上看到画面全貌。 [21]
《蒙娜丽莎》
1503年,达·芬奇开始创作肖像画蒙娜丽莎。他从提高人的地位的观点出发,摆脱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旧传统,直接表现世俗的人物,从而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广阔的世俗生活领域。画中人的原型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德尔·乔贡达的妻子 [52]。为作这幅画,达·芬奇先研究她的心理,勾画素描,作数学计算,然后才动笔。据瓦萨里说,在绘这幅画时,为了使佐贡多夫人保持欢愉的情态,达·芬奇特地“邀请了弹竖琴和歌唱的人,而且经常雇有小丑供她娱乐,以便用这种方法消除被描肖像画时通常所特有的忧郁”。这幅画着力刻划了一个市民阶级妇女的典型,温柔典雅,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喜悦。达·芬奇用精确的明暗,柔和的笔调,把妇人的脸、脖子和手表现得极其细致而富有质感,特别是敏捷地抓住了她一瞬间的迷人的微笑表情,细腻地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给观者以丰富的联想。达·芬奇运用熟谙的明暗法和空气透视法等绘画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光影、空间以及体积关系,使整个画面和谐、完整、统一,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这件绝世杰作在当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瓦萨里就曾经赞叹道:“真的,肖像描绘得那样好,以致任何一个卓越的艺术家都感到惊奇和不安。”这幅画实际上也是达·芬奇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的自我表现,因此,他十分爱惜它,一直珍藏在身边,直至生命终结。 [21]
这时,达·芬奇在艺术和科学上的业绩和声誉已传遍了全意大利,甚至远至北欧。许多艺术家,包括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受到他的绘画风格的影响和滋养;在科学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启发了包括哥白尼在内的同时代和后代的科学家。但是,达·芬奇却备受佛罗伦萨当权者的冷眼和奚落。在他周围又发生了一连串不称心的事,使他深感忧伤和失望。这时正好法国驻米兰总督查尔斯·达昂布瓦向他发出邀请,1506年春,达·芬奇又回到了米兰,在这里住到1513年(除了1507年至1508年间在佛罗伦萨的一次短暂逗留)。 [21] [58]
在米兰,达·芬奇从法国国王路易十二那里领着一份可观的薪水,并被允许做一些他自己想做的事。 [58]他在米兰期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到科学技术的研究上,他设计水力工程,研究几何学、机械学、地质学、气象学、宇宙学、数学和天文学等,虽然也从事绘画雕刻,但已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只创作了油画《圣母与圣安娜》、雕塑德利乌尔契奥元帅骑马像等少数作品。 [21]到他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
达·芬奇60岁左右的自画像,现藏都灵皇家图书馆藏 [58]
1513年,法国军队因在意大利战争中失利,被迫撤出米兰,达·芬奇遂应新教皇利奥十世的兄弟朱利亚诺·美第奇的邀请,来到罗马。 [58]此时,罗马教廷和贵族社会专事享乐,喜好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达·芬奇不愿迎合这些上层名流的爱好,因之处处受到冷遇,并成了恶意中伤的对象。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竟被教皇斥为“妖术”,以至于罗马人当他是巫师一类的人物。在这种处境下,达·芬奇于1513年(一说1512年 [58])画了那张著名的素描自画像,面容苍老,忧愁痛苦中蕴含着愤怒,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沉重而不甘屈服的心情。 [21]

巨人长眠

1516年,达·芬奇应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之聘来到法国。弗朗索瓦一世任命达·芬奇为宫廷画师,把他安置在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鲁克斯庄园,给他丰厚的年俸,听任其随心所欲地从事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并时不时地去请教。 [21]
达芬奇之死
来到法国不久后,达·芬奇的右手就因中风开始麻痹,各种疾病相继袭来。他自知生命之火将熄,但仍坚持不懈地用左手进行昂布瓦斯新宫殿的设计、拟制运河灌溉系统、整理自己平生积累的手稿等工作。 [21]
1519年4月,达·芬奇口授遗嘱,详细安排了身后葬礼等事宜的全部细节 [72]。5月2日,达·芬奇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7岁。据说他在赶来的弗朗索瓦一世的怀中感叹自己“没有奉献应该达到的艺术成就”,随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达·芬奇死后,被葬在昂布瓦斯弗朗索瓦一世行宫的教堂里。 [1] [21]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达·芬奇是一位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6] [27]
达·芬奇成长在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意大利,自那时起他就已经被认为是意大利最才华横溢且最富有天赋的画家、工程师、建筑家和发明家。他精力充沛,不停地改进绘画,想要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完美的地步。他自小就对大自然、机器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断地研究、探索、分解。在他的许多笔记手稿里有各种不同的草图,它们与现代的坦克、飞机和其他各种机器相似,总共有400件之多。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专业画家,一生有大量出色的作品。除了作画,他还经常为歌剧和节日设计背景场地和戏剧服装,更是许多宫廷节日主要的设计家,也为各城市设计广场上的雕像,并不停地被当时政府的军事机构聘请为军事工程设计师、武器设计专家。 [60]

艺术

  • 创作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在当时,达·芬奇真正完成的名画也只有35张左右,有许多绘画他都是半途而废。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被世人仰慕、歌颂和欣赏。 [60]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为当地一位富有的服装商夫人蒙娜丽莎所画的肖像。画中的人物在门廊处,坐在一张椅子上,双手放在前方的扶手上,显露出四分之三的身形。背景的山峦、曲径、小桥,显得非常宁静。而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28]。她那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应该是代表了人性和自然的密切关系,这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 [60]。这幅肖像构图给后代许多美术家以深刻的影响,但还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达·芬奇这样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命力 [63]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意大利米兰圣玛丽亚感恩教堂餐厅的墙壁上。 [60]这一作品取材于《若望福音》十三章,描写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罹难身死前夕,在晚餐时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话如晴天霹雳,全座为之惊愕失色。在以三人为一组的四组门徒表情动作上,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与心理状态:右第一组为约翰(若望)、犹大、彼得,右二组为安德烈、小雅各巴多罗买,左第一组为大雅各多马腓力,左二组为达太马太西门。基督的形象,表现出在叛卖者面前的临危不惧。犹大的形象,显示了恶者的卑鄙和外强中干。特别是狡诈的叛徒虽在人群之中,却一眼可识。通过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画家,对于当代人的崇高与卑鄙,美与丑、善与恶的看法以及对于叛逆行为的谴责。在构图上为了突出中心人物——基督,采用平行透视,交点集中在基督的头上,室内建筑结构也因此表现出深广的空间。构图的稳定感和建筑的庄严样式极相适应,形成完美的统一体。这件作品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61],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 [63]
《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在米兰期间所画的一幅名作。画中描绘圣母玛利亚在山岩间和圣婴基督迎接小约翰的朝拜,旁边伴着美丽的天使,她手指示着这一情景。画家主要表现了母性之爱,体现着人文主义思想。画家以高度的写实技巧表现了母亲的温和慈祥,儿童的天真无邪和少女的青春美丽,使众多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现实活动统一起来。在三角形的构图里,人物姿态变化多端,既稳定而又活跃。画家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更利用逆光效果烘托人物形象,达到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表现效果。 [63]
此外,达·芬奇晚年的《安吉亚里之战》是与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展开竞赛而创作的。前者表现了紧张的战斗和野蛮的复仇,后者表现了战斗的准备和崇高的精神。达·芬奇本人对年轻的竞赛者给予很高的评价,体现了他的爱才之心和高尚的个人品格。 [63]
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达·芬奇绘画作品与手稿疑似达芬奇绘画另一种自画像耶稣基督
达芬奇在各个领域的绘画作品与手稿
  • 绘画研究
达芬奇的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6000多页手稿和未完稿的《绘画论》中。全书按内容大致可以被分为美学理论和绘画的基础科学两部分。美学理论部分讨论了绘画的性质,绘画和现实的关系,绘画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等问题。而基础部分则阐述透视学、光影学、人体比例和解剖学、人体的动态和表情以及自然现象等知识。 [33]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集中在历来被称为《艺术比较篇》的一部分笔记里。将绘画和诗、音乐、雕塑等艺术加以评比,本是文艺复兴时代颇为盛行的一种文艺批评形式,阿尔伯蒂和佛兰切斯卡的画论也都有这样的内容。原来,自古以来,绘画由于和手工生产关系密切,不被认为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比其他艺术低一等。相反,达·芬奇却证明绘画高于其他艺术。但在我们今天看来,比高下完全不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通过他把绘画和其他艺术的比较,可以看出他对绘画的见解。 [33]
《马》
达·芬奇根据“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知觉”这一个基本观点分析绘画和现实的关系,指出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又根据古罗马以来,绘画的发展史,指出如果画家取法自然,绘画便昌盛,不取法自然,绘画就衰微,从哲学和历史两方面说明画家必须以自然为师。他还进一步用了很别致的方法阐明绘画怎样反映自然,这就是他著名的镜子比喻:“画家的心应当像镜子一样,将自身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数摄进摆在面前的一切物体的形象。应当晓得,假如你们不是一个能够用艺术再现自然一切形态的多才多艺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画家”。这就是说,绘画是反映在画家心里的自然,借艺术手段再现;但他又指出,“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象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东西,而对它们一无所知”。他要求画家不仅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而且要运用理性去揭露自然界的规律。所以,达·芬奇一方面是以自然为师;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理性的重要,要求画家们具备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之指导创作,忠实地反映自然万物的形态,并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和自然竞赛,创造出自然中没有的形象。 [33]
阿尔伯蒂一样,达·芬奇热烈歌颂眼睛和视觉。因为它是人的心灵和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所以,芬奇认为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最适于描绘物体的形态美,和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又因为人类大部分知识来自视觉,所以,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传布真和美的最有力的手段,成为一门科学。 [33]
达·芬奇虽把绘画认为是一门科学,但他毕竟认为绘画的主要方面是表现自然界的美,绘画的任务是艺术地再现自然。绘画既是现实的反映,那么,对人和自然界的研究也就成为画家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应当包括:物体的空间关系、形态、明暗、色彩、运动和内部构造等方面。 [33]
研究空间关系的是透视学。达·芬奇把透视学分成三个分支:线透视、色透视和隐没透视。分别研究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同该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的关系。线透视经过布鲁涅列斯基、佛兰切斯卡等人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备,不过他们没有考虑到空气的效果和眼睛看不清远处物体这事实,其结果会使画中远景与眼睛看到的实况不符。达·芬奇结合着许多生动的实例,研究空气和雾霭对远景的色彩和形状的影响,创立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有了空气透视之后,画里的空间就不是真空,而是带有大气的空间了。由于远景和眼睛之间隔有臆胧的氛围,而不是一览无余,空间的深度感就加强了。 [33]
一个实体占据一个三维的体积:物体的轮廓线包括了二维,第三维是物体的凹凸。透视学可以在二维的画平面上表现大范围的深度,但不能表现小范围变化的深度(即凹凸)。凹凸感只有借着物体的明暗变化方能表现。佛罗伦萨画派认为物体的凹凸感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达·芬奇写道:“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和影,除了实际观察外,还作理论性的研究。例如,研究一个球体上的光和影。这种研究工作虽然抽象,但却是一种基本功,彻底掌握之后可以触类旁通。达·芬奇重视理论研究,由此可见一斑。在明暗处理上,达·芬奇偏爱丰富的层次,首创明暗转移法即画像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他告诉学生,画人像时最佳的光线是薄暮时分的柔和光,作户外写生时,如假想太阳为薄薄的云层遮掩,可以使人像柔和。他的油画《蒙娜丽莎》和素描《圣安娜》都是明暗转移法的典范。瓦萨里说,达·芬奇的明暗转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这是很中肯的评语。至于色彩,达·芬奇抱着佛罗伦萨画派所共同的看法,认为色彩从属于光影(暗色画影,亮色画光),因而未给予足够重视。但尽管如此,他对色彩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例如,关于物体的颜色和光照、和周围物体的颜色都有关系的观察,在某种程度上为法国印象派色彩理论的嚆矢 [33]
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在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思想内容和主要形象都渐渐从神转向人。反映到绘画上,人也成为当代绘画的中心。达·芬奇在论述绘画来自经验时说,神的本质,灵魂等问题完全和感觉背道而驰,在论绘画的主旨时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图”,就是这种排除神学,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当时的艺术大师们以极大的热情研究人体的比例。在他们看来,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东西,所以,人体的比例必须合乎数学法则:各部分之间成简单整数比,或与圆形、正方形等完美的几何图形吻合。他们把人体的比例变成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和谐美的基础。人体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体解剖,他们认为解剖学是真实表现人的形态时必须具备的知识。达·芬奇十分重视解剖学,研究这门学问前后有四十余年。他认为人体解剖是了解人体动态的钥匙。他讥笑有些画家不结合人的动作去研究解剖,结果画出的裸像,肌肉块凸起,活象一袋萝卜。 [32-33]达·芬奇曾说:“如果人物不作出一定的姿态和用肢体表达出他们那种精神状态,那么人物还是死的。” [63]
人体动态表情和心理的描写是达·芬奇的艺术的一个要素。达·芬奇认为“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连素描画里的线条也是点的运动的结果。他喜欢用波浪起伏的曲线去安排人物的姿势,就和这一认识有关。对于人的手势和表情,达·芬奇有这样的看法:人在不做作时的动作、手势和表情必定和这人的思想感情相适应。所以,他把动态、手势、表情看成是绘画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要求画家笔下人物的动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表现它们的思想感情。达·芬奇的这一人体动态理论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有深刻的影响。 [32-33]
风景和大自然研究同样是达·芬奇画论中重要的主题。达·芬奇更是盛期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中,最擅长以风景作背景的画家。他对风景和自然现象有许多壮丽的描写。 [32-33]
总而言之,达·芬奇的《绘画论》,把他那个时代里和绘画有关的问题几乎统统讨论到了。他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艺术革新家,在构图法、明暗法、透视法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有巨大的贡献,又是历史上有数的学识最渊博的巨人。那部汇集他毕生经验写成的画论,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总结了他那个时代绘画艺术的成就的百科全书。他的许多观点,在数百年后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32-33]

思想

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应该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64]
达·芬奇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 [27]在达·芬奇看来,人类对艺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同样“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是以最高贵的感觉——视觉为基础”,“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绘画的确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儿”。由此可见,达·芬奇对美的认识不仅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且带有先于笛卡尔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某些性状,而这种美学思维,也使他在理性与经验中间作了准确的定位。达·芬奇认为,“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画家的心应当像什么——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地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这表明他对艺术创作的预备阶段持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但同时,达·芬奇又主张“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这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艺术理想化与典型化的问题。此外,达·芬奇也反对抛弃理性而专注经验的艺术实践,“热衷于脱离科学而专搞实践的人,正如一个水手,登上了一条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船,永远拿不准船的方向。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这句话正是达·芬奇对理性与经验关系的最好注脚。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达·芬奇将科学与实践、理性与经验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文艺复兴以后的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和艺术实践观,这是他对于美学的贡献之一。 [71]
达·芬奇坚信科学,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那些掌权的为“一个贩卖欺骗与谎言者”。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 [27] [64]

物理

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还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最早开始了物体之间的摩擦学理论的研究。 [27] [64]
光学方面,达·芬奇设想光的传播由中心向外传播;认为光和水波、声波的运动方式相似,并预见了多普勒效应;认为光的速度是有限的,早于同时期的科学家;设计并进行了针孔成像实验;根据眼球的构造和功能设计了光学仪器。 [71]
力学方面,达·芬奇强调力学和数学同样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并研究过许多力学问题。他根据实验和观测得出:重物沿它和地心相连的直线下落,下落的速度同时间成正比。在静力学方面,他严格确定了力矩概念:杆上轴体的平衡“由它们的重量和距支点的距离决定”,由此总结出计算几何体重心的一般法则。他已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用这一法则研究重物沿斜面运动中,他正确地得到摩擦力的定义。他在观察笔记中写道:物体“都不能自己运动……每个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都有一个重量”。物体运动时“对空气的压力等于空气作用于其上的力”。在流体力学方面,达·芬奇总结出河水的流速同河道宽度成反比,并用这一结论说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71]
达·芬奇还研究了抛物体运动。 [27]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 [64]
达·芬奇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并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破坏力。” [64]

医学

达·芬奇以极敏锐的眼光研究解剖学,热情地献身于人体的研究。 [15]他在人体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在15岁左右,师从韦罗基奥的达·芬奇开始认识人体解剖学。当时韦罗基奥坚持要所有门徒学习局部解剖(topographicanatomy)。在韦罗基奥工作室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达·芬奇研究了人体的基本结构,画下了许多肌肉、肌腱和脸部等的解剖图,还初步涉及解剖对于绘画和雕塑的应用,成长为一位局部解剖的大师,甚至被吸收进了佛罗伦萨画家行会。后来,他得到于佛罗伦斯圣玛丽亚纽瓦医院(hospital Santa Maria Nuova)解剖人体的许可。之后他在米兰马焦雷医院(hospital Maggiore)以及罗马圣灵医院(hospital Santo Spirito,第一个意大利本土医院)作业。1481年至1511年,则与托尔医生(doctor Marcantonio della Torre)共同工作。30年内,达·芬奇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除人体外,达·芬奇也解剖了牛、禽、猴、熊、蛙以作为解剖结构比较。 [7-8] [70-71]
当与托尔工作时,达·芬奇制绘了超过200篇画作,并准备出版自己的解剖学理作品。然而,他的书直到1680年(辞世161年)才以《绘画论》为名出版。 [70-71]
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达·芬奇生理解剖图解剖图
达·芬奇生理解剖图
以上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14]
达·芬奇画了许多人体骨骼的图形,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具体描绘脊骨双S型态的人。他也研究骨盆和骶骨的倾斜度以及强调骶骨不仅非单一形态,而且是5个椎骨组成。达·芬奇也能卓越的表现头骨的形态以及脑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图(横断面、纵切面、正切面)。他画了许多图包括肺脏、肠系膜、泌尿道、性器官甚至性交。他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他希望了解“生育奇迹”)同时也是第一个画出腹腔中阑尾的人。此外,达·芬奇经常描绘颈部和肩膀的肌肉和肌腱。2005年,达·芬奇的画作激发一位英国心脏外科医师率先发展一个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 [70-71]
达·芬奇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认为,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水准至少领先于他所处时代300年。 [8]达芬奇500年前利用切片技术和对截取横截面来体现人体复杂结构的方法,与今天医学上的CT和MRI技术非常接近。 [9]
达·芬奇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并认为血液是不断循环的。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的废物带走。他曾将蜡注入心脏以观察房室的形状,否定了古罗马医师盖仑的“肺静脉将空气输入心脏”的说法,证明静脉的根源在心脏,并非盖仑所说的静脉起源于肝脏。通过对心脏的研究,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这些生理解剖学的成果。 [15]
达·芬奇可说是局部解剖图宗师,不仅研究人体解剖表现杰出,而且在涉猎其他动物解剖时一样表现出色。达·芬奇不只关心身体结构,也关心生理功能,这使得他变成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他积极寻找外观有明显生理缺陷的人作为模特儿以便画成滑稽的画作,突显生理功能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可以同时一手作画一手写字。

建筑

  • 建筑设计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绘图实践中的集大成者,他能够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灵活兼容地运用多种绘图技法,并在相对统一连贯的视觉框架下系统地推进设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核心技术创新。 [31]
法国昂布瓦兹皇家城堡的达·芬奇胸像 [4]
在建筑绘图中,达·芬奇同时注重建筑局部设计的绘制与局部所涉及的整体建筑的表现,并在绘图中通过剖透视、轴测等方式将局部与整体紧密关联起来,以进行来回的设计推敲与比较修改。在机械绘图中,达·芬奇则总是采用“机械整体框架表现+机械装置的构成+关键机械零件拆解渲染”的绘图模式,表现的主要内容为机械关键零件的设计、机械的装配方式与机械整体的形态。达·芬奇擅长从整体推断局部,层层递进,并将局部的设计返还到整体中来进行推敲与验证,其绘图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是局部与整体的互动。 [31]
达·芬奇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 [27]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他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和监工建造而成的。 [55]
1502年,达·芬奇曾为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的土木工程专案制作单一跨距达240米(720英尺)的桥梁草图。这个设计打算让桥梁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金角湾(Golden Horn)。但因巴耶塞特二世认为无法建设而未实作。2001年,奠基于达·芬奇的设计,威卜琼·山得达·芬奇专案(Vebjørn Sand Da Vinci Project)让此桥以小桥的形式在挪威付诸实行。2006年5月17日,土耳其政府决定在实地建设达·芬奇桥跨越金角湾让该桥终究成形。 [67]201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生采用3D打印技术,重现达·芬奇在1502年设计的桥梁方案,用微缩模型证明其具备可行性。 [6]
  • 建筑理论研究
从达·芬奇现存的笔记手稿中,可知他对材料在应力下的性能进行过实验研究。他讨论的这类问题,都是关于柱和梁的强度。 [22]
达·芬奇认识到,由一群紧密的柱身构成的立柱所能承受的荷载要比这些柱身各自独立所能承受的荷载的总和大许多倍。他提出了一个证实这一点的实验。让一段竖直的铁丝下端固定,上端加上一个使它开始弯曲的荷载;然后再把两根、四根等等数目的这种铁丝捆在一起,依次给它们加上使之开始弯曲的荷载;比较这些荷载。他似乎从这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根高度给定的支柱的承载能力与其直径的立方成正比。列奥那多认为,给定截面积的支柱的承载能力与其高度成反比。他还尝试确定当支柱的高度和直径都变化时,其承载能力将如何变化(1757年欧勒率先用数学方法来处理这一问题)。 [21]
达·芬奇还用实验比较了单根大木的梁和由多根同样大木束缚在一起而构成的梁的承载能力。在一例实验中,他发现梁的承载能力与组成它的大木数目成正比,看来他没能把那些大木很牢固地扣紧在一起。但是他正确地确定了,给定截面积的梁的承载能力与其跨度成反比,他还研究了为产生像给定的一段跨度的变位所需要的荷载如何随这跨度而变化。 [21]
总之,因其使用方法的粗糙性和笔记未完成的性质,达·芬奇的结果与现代的公式并不总是一致。但他仍被认为是最早超越古代和中世纪施工人员单纯按经验法则处理结构问题的做法而有所进步的人。 [21]

机械

达·芬奇对机械世界痴迷不已,通过大量的奇思妙想,他将各种发明设计呈现在世人面前。 [66]
  • 机器人研究
基于人体解剖研究,达·芬奇在约1495年设计出了“达芬奇机器人”(Leonardo's robot)。他赋予了这个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为了让机器人运作,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齿轮作为驱动装置,由此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再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咬合,机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挥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开合下颌。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后,这个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 [68]
  • 机械车研究
机械设计(达芬奇)
达·芬奇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四轮马车不满。在他的科学世界中,早就有了机动车的影子。为解决机动车的动力问题,达·芬奇在机动车中部安装了两根弹簧以解决这个问题。人力转动车的后轮使得各个齿轮相互咬合,弹簧绷紧就产生了力,再通过杠杆作用将力传递到轮子上。为了控制车速,达·芬奇在车身上安装了一个圆盘装置,圆盘表面设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块,和每个轮子连接的铁杆的另一端与圆盘相接,这就是用于控制车速的装置。圆盘上放置的木块数量越多,与铁杆之间的摩擦就会越大,阻力也越大,轮子的运转速度越慢,行驶的距离越长。 [68]同时,达·芬奇想到了机动车的刹车装置。他在齿轮之间放置了一个木块,拉动绳索将木块卡在齿轮之间,车就可以停止。不过,这辆汽车不能载人,因为仅靠弹簧的动力根本无法行驶很长的距离。同时,达·芬奇还将弹簧巧妙地运用在了钟表设计上。后来大型钟表采用的原理,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设想。只是在这个设想中,弹簧的弹力被物体的重力所代替,物体向下的重力通过众多齿轮咬合作用被均匀传递,钟表便得以保持匀速运动。 [69]
  • 军事机械
由于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其笔记中也包含了数种军事机械的设计:簧轮枪、三管大炮、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达·芬奇坦克)、子母弹、军用降落伞、浮动雪鞋、含呼吸软管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带蹼潜水鞋(类似现代的潜水脚蹼) [52],甚至还有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旋转浮桥等。 [27]不过,后来他却认为战争是人类最糟的活动。其他的发明包括了潜水艇、被诠译为第一个机械计算机的齿轮装置,以及被误解为发条车的第一部可程序化行动机器人。 [67]
  • 飞行器
由于着迷飞行现象,达·芬奇作了鸟类飞行的详细研究,同时策划了数部飞行机器,包括了直升机设计图(但因机体本身亦会旋转故无法作用)、轻型滑翔翼、扑翼机。1496年1月3日,他曾测试了一部自制飞行机器但失败。结果表明,人类的动力飞行直到发明高效的轻量发动机之后才得以实现(轻量发动机在他逝世近四百年之后才被发明出来)。 [56]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帕耶讷,瑞士人奥利维耶·维耶提-特帕使用由达·芬奇设计的金字塔型降落伞从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机上成功跳下。 [54]
达·芬奇军事及飞行设计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14] [56]
其他
1490年,达·芬奇将无段连续自动变速箱概念绘制成草图。到现代,达·芬奇的变速概念以现代化形式实际使用在汽车上。此外,无段连续自动变速箱也已经在拖拉机、雪上摩托车、速克达机车等机械上使用多年。 [67] [71]
在达·芬奇所处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文件的保密工作。因此,他设计了专门的密码筒(参见词条达芬奇密码筒)。乐器、闹钟、自行车、照相机、温度计、烤肉机、纺织机、起重机、挖掘机等也是他的发明设计。 [66]

天文

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 [27]
达·芬奇在教廷时,还计划应用太阳能而使用凹面镜来煮水。 [67]

考古

达·芬奇的兴趣之一是化石的研究。他曾根据高山上有海中动物化石的事实推断出地壳有过变动,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迹是海陆变迁的证明,这个思想与300年后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的发现颇为近似。并且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余英里。 [27]

水利

达·芬奇对水利学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学者克斯铁列早一个世纪。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亚诺河的施工计划。他设计并亲自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的运河灌溉工程。由他经手建造的一些水库、水闸、拦水坝便利了农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27]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达·芬奇于1483年致书米兰大公时曾自荐道:“战争时,他可以发明武器,筑垒攻城;和平时,他会兴修水利和建筑宫殿;他又是医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和画家。”与达·芬奇同时代的人还记述他道德高尚,举止文雅,且体格伟健,力量过人,说他一只手即可轻易地折断马蹄铁。 [30]
达·芬奇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 [65] [71]
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赞美道:“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昂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29]
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泰奥菲尔·戈蒂耶认为达·芬奇具有“独特的、几乎是魔法般的魅力”。 [41]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称赞达·芬奇是“巨人中的巨人” [29],他“不仅是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 [26]
法国现代派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说达·芬奇的作品有“一个温柔的微笑,满含神秘”。 [41]
英国科学史家威廉·塞西耳·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64]
1952年5月4日,在中国举行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纪念会”上,中国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赞颂达·芬奇道:“对于芬奇重要的事情是征服自然;开拓人类向上进步的道路,提高人类的幸福。绘画艺术是他为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武器。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努力深入到知识领域的一切方面。反之,凡是和这个目的相冲突的,他就坚决地加以摒弃。达·芬奇拒绝从宗教出发的一切独断的臆想,而只从科学的实证和理性的思考中去追求真实的知识。由于当时既有的科学研究成就还有限,因此,在他所涉猎到的—切方面,他都独创地、大胆地作了自己的实验。从达·芬奇的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不知疲倦地探寻真理的典型。” [63]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相貌

世人熟悉的达·芬奇形象基本上来自于他那幅著名的自画像,所以一提起列昂纳多,人们总是想到一个哲学家般的睿智长者。他的老师韦罗基奥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铜大卫像据说就是以年轻的达·芬奇为模特。 [71]

早年趣事

达·芬奇《基督受洗》
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受圣萨尔宾诺教堂的委托绘制《基督受洗》,全画的人物虽已画完,但是还剩下背景没有画,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韦罗基奥必须在复活节前交画。这时离复活节仅七天了,可是韦罗基奥又不愿敷衍了事,他决定带着达·芬奇去希莫尼湖写生,然后再画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韦罗基奥受寒感冒,高烧不止。 [51]
由于任务紧迫,韦罗基奥只好命达·芬奇来画背景。达·芬奇赶回佛罗伦萨,反复琢磨体会老师的创作意图,模仿老师的画风,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全画。第二天早晨,当达·芬奇揭开画布时,他惊呆了。原来,老师以达·芬奇作模特儿画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师兄们刮掉了。他感到事态非常严重,时间又紧迫,他下定决心不辜负老师的委托,为了维护老师的荣誉,自己动手来补画这个天使。他找出老师原稿,以自己为模特儿,对着镜子,在画的右下角重新画了一个侧面的天使,神态活泼生动,正喜悦地观看耶稣接受洗礼,衣服的褶襞也勾勒自然。这一崭新的艺术形象,使韦罗基奥所绘部分相形见绌。据说,韦罗基奥康复归来,看到画作时,激动万分,他伸出双手紧紧抱住达·芬奇的肩膀兴奋地说:“它是如此的完美,看来我以后只能去拿雕刻刀了。” [21]从此达·芬奇声名鹊起,成为佛罗伦萨有名的画家了。 [51]

睡眠法

达·芬奇是一个刻苦勤勉、惜时如金的人,他创造的定时短期睡眠延时工作法甚为人们称道。这一方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1.5个小时,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工作。 [50]
意大利生理学家克拉胡迪奥·斯塔皮曾参照达·芬奇的方法,对一位航海运动员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类似睡眠试验。经试验,受试者的逻辑思维和记忆运算等能力均完好无损。这说明达·芬奇睡眠法不仅能满足机体代偿功能的需要,而且还预示着利用人体生理潜力的广阔发展前景。 [50]

写作习惯

双撇子(一说左撇子)的达·芬奇终其一生均以镜像写字。对左手写作者来说,将羽毛笔由右向左拉过来写比由左向右推过去写容易,而且不会将刚写好的字弄糊。他的这种书写方式被称为“倒写”。倒写出来的镜像文字只有在对着镜子时才清晰可辨。 [14] [45]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亲属

达·芬奇的父亲是瑟·皮耶罗(一译皮尔诺)·达·芬奇(1426-1504),一位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后在波德斯达宫逝世;母亲卡泰丽娜(Caterina di lippo,1436-1494),一译卡苔莉娜、卡特琳娜 [39],农妇,1451年与皮耶罗结识,1452年生下达芬奇。二人未结婚。 [1] [14]
据说达芬奇私生子的身份影响了他一生。他没有子女,也终身未婚 [39]

师生

  • 老师
  • 学生
姓名
简介
弗朗西斯科·梅尔兹(Francesco Melzi)
在生命后期,达·芬奇把所有的手稿与作品都交给了梅尔兹,梅尔兹完成了达·芬奇手稿的整理工作,也为其绘制了大量肖像。 [34]
乔凡尼·安东尼奥·博尔特拉菲奥(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或Beltraffio)
1482年投奔达·芬奇学习绘画,不久他成为达·芬奇的得意门生和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绘画的承袭者。 [40]
贝纳迪诺·卢尼(Bernardino Luini)
——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 油画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
作品赏析
(合作)
约1472 [39]
《基督受洗》,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又名《天使报喜》)
约1473 [39]
《受胎告知》,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2]
约1474或1481 [42]
《吉内薇拉·班琪》,现藏于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2]
1478
《加罗法诺的圣母》
约1480 [39]
《柏诺瓦的圣母》
(未完成)
约1481-1482 [39]
《博士来拜》,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约1483-1485 [42]
《岩间圣母》,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2]
约1485 [43]
《音乐家肖像》
1486-1495 [43]
《抱银鼠的女子》,现藏于克拉科夫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 [2]
1490 [44]
《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
《哺乳圣母》
《美丽的菲罗妮儿》
(又译《额饰女郎》)
《美丽的菲罗妮儿》
《圣耶若姆》
(未完成)
——
——
(有观点认为是“共同创作”作品 [48]
1500左右
《世界的救世主》 [47]
1501
《纺车边的圣母》
1503
《莉妲和天鹅》
1503-1517
《蒙娜丽莎》,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2]
约1515
《酒神巴卡斯》
约1513-1515
圣母子与圣安妮 [2]
约1509-1515 [59]
施洗者圣约翰 [59]
  • 壁画
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现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60]
《安吉亚里之战》(未完成) [63]
  • 手稿、素描画
达·芬奇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除了流传至今的少数绘画珍品、著作《绘画论》(1817年,从乌尔宾诺图书馆发现经达·芬奇弟子弗朗西斯科·梅尔兹整理)外,还有未及整理的近7000页手稿笔记 [44]。1517年安东尼奥·德·贝提斯以“浩如炯海”来形容这些手稿的数量。达·芬奇去世后,其手稿全部由弗朗西斯科·梅尔兹继承,他去世后手稿四处流散。这些未经整理的用左手反写的手稿,难以解读。直到17世纪中叶,才有学者整理小部分。 [49]将手稿按照完成时间归类,参见下表:
名称
完成时间
《阿伦德尔手稿》
1478-1518
《温莎手稿》
《大西洋手稿》
《手稿B》
1487-1490
《提福兹欧手稿》
《福斯特手稿Ⅰ》
1487-1490及1505(分别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时间)
《手稿C》
1490-1491
《手稿A》
1490-1492
《马德里手稿l,8937》
1490-1499及1508
《马德里手稿II,8936》
1491-1493及1503-1505(分别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时间)
《手稿H》
1493-1494
《福斯特手稿Ⅱ》
1493-1496
《福斯特手稿Ⅲ》
1495及约1497(分别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时间)
《手稿M》
1495-1500
《手稿J》
1497及1499(分别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时间)
《手稿L》
1497-1502及1504
《手稿K》
1503-1505及1506-1507(分别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时间)
《鸟类飞行手稿》
1505
《哈默手稿》
1506-1508及1510
《手稿F》
1508
《手稿D》
1508-1509
《手稿G》
1501-1511及1515
《手稿E》
1513-1514
以上内容来源 [49]
这些手稿不断辗转于各地,其中《哈默手稿》于1980年在拍卖会上,由美国的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购得;1994年被再次拍卖,由美国企业家比尔·盖茨收藏。 [49]
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达芬奇手稿
达芬奇手稿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墓葬

法国昂布瓦斯的达·芬奇墓 [5]
达·芬奇死后,被埋葬在法国昂布瓦斯的圣佛罗伦廷小教堂内。在法国大革命中,教堂被摧毁,其后拿破仑又将该地铲平,使其遗骨尽皆散失。19世纪60年代,作家阿尔桑·侯塞耶在发掘了这一地区时,发现在一座坟墓中有“一块足以包容一个天才的头脑的巨大遗骨”,它旁边还有一个牌子,上面有些残缺不全的字迹,可能写的是达·芬奇名字的拉丁文拼法。于是,他把这个疑似属于达·芬奇的“遗骨”掩埋在一块石板下。后来,意大利人将“遗骨”运回国内,并且在佛罗伦萨建了一座达·芬奇墓,把“遗骨”安放在墓里,供人们瞻仰拜谒。 [72]
此外,昂布瓦兹皇家城堡的圣·于贝尔礼拜堂亦有达·芬奇墓,昂布瓦兹的克洛·吕斯城堡外还有“达芬奇植物园”。 [5]

其它

意大利航空最大的民用机场被命名为列奥那多·达芬奇国际机场 [38]
意大利米兰市政府于1953年达·芬奇诞辰500周年时修建了国立列奥纳多·达·芬奇科技博物馆。 [16] [23]达·芬奇诞辰500周年之际,法国、德国、匈牙利还相继发行了以他(或他的代表作)为封面的纪念邮票。 [24] [34]
小行星3000,为纪念达芬奇命名为“列奥纳多”;“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也叫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10];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是模拟人的手臂设计的,但它的旋转角度超越了人手臂的旋转角度,达到了惊人的720°。 [13]

艺术形象

播报
编辑

文学形象

在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内诸多奇形怪状的符号及密码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 [18]

影视形象

时间
剧名
饰演者
剧照
1971年
2013年
2016年
——
《莱昂纳多·达·芬奇》